就业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规避生硬说教和形式主义,让课程思政如春雨润物般真正“入脑入心”?在我看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形教育,就贵在与学科知识的水乳交融和对学生价值观的自然渗透,重在知行合一,成在久久为功。
一.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的自然之道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是其核心要义,这强调了课程思政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避免生硬说教和形式主义。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更不是“为思政而思政”,让课程思政“如盐入味”,不是把思政课内容简单照搬至其他课程中,而是要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运用案例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努力促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例如:以“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知识点为例,在讲解“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正角,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负角”时,部分教师巧妙地将“角度决定视野”这一人生哲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理解“角度不同、风景不同”的辩证观点。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二.知行合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之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同时,叮嘱青年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新时代高校的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理论课,同时也是需要应用于实际的一门实践课,坚持实践第一,推动课程思政跳出理论层面,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倡导知行合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根本遵循。那我们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提出了学科实践这一概念,学科实践因各学科教育目的的一致性而拥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又因为学科的独特属性而有着各自不同的育人路径和内涵,而学科实践的本质就决定了实践育人的功能。学科实践的本质特征要求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注重过程与教学行为方法的融合,促进学生从学习者向学习实践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过程,例如: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锤炼品格。
然而,实现知行合一并非易事。当前部分课程思政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我看来,要想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要创新实践活动,突破学科育人的痛点。课程思政可以将课堂向户外实践延伸,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融合,同时开展项目式教学,开展贴近真实生活、学科知识交叉的学习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久久为功: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之策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构建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构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在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长期地积累和沉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主体性评价,还要综合考虑课程质量评价以及思政效果评价,实现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最后,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而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应当要明确建设目标和方向,构建以专业为依托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其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课程思政应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其内涵,不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总之,课程思政贵在自然渗透,重在知行合一,成在久久为功。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构建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与持续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该要持续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2024年jiabo.com佳博体育(中国大陆)科技公司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向同行同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周佩瑶
作者单位:jiabo.com佳博体育(中国大陆)科技公司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页链接:https://tidenews.com.cn/tmh_news.html?id=67e72f8f8585ae0001a5e706&source=weixin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jiabo.com佳博体育(中国大陆)科技公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