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202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再次强调“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必修课。
一、以“深信”为动力:将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政治修养是思政队伍建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立场。当前,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存在认知偏差,一些非教授马原课程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其并非“育人之需”,导致教学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难以触及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要想“政治强、情怀深”,转变思想观念是第一步。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将理论与工作有机结合,在静心备课、教学实践和研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唯有让教师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育人实践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
二、以“深学”为基础:构建精而专的理论学习方式
近年来,尽管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在迅速扩大,但众多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因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常陷入“碎片化学习”的陷阱,仅依赖短视频、公众号等渠道获取零散的理论知识。即便是一些具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也时常浅尝辄止,理论学习难以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一般人难以做到全覆盖、全精通,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于“专精结合”的学习路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方面,要深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哲学基石”,为思政课教师讲清思政大道理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复旦大学教师在讲授“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时,就巧妙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入解读了“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经济治理逻辑。另一方面,要精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是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大道理的行动指南。海南大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专门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组织教师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开发专题教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能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有效破解“学而不精、用而不深”的难题。
三、以“深育”为目标: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教育部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以思政课‘金课’建设为抓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标准。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超40%的思政课教师面临“理论储备丰富但教学转化乏力”的困境。他们虽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枯燥的照本宣科,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那么,一堂好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在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的一堂《构成设计》课上,教师巧妙引用诗词“昨夕饮君家,看朱忽成碧”,不仅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更在唤起学生丰富想象和色彩感知的同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这启示着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授方式,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表达实现深度育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本质上是一场“知行合一”的自我革命,唯有以“深信”内化思想动力,以“深学”筑牢信仰根基,以“深育”实现价值引领,方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
作者:周欣怡 陈馨怡
作者单位:jiabo.com佳博体育(中国大陆)科技公司
相关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wenduH52/wenzhouhaoDetail?appId=38&metaDataId=100121816&siteId=S_WDXW&tenantId=T_GOV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jiabo.com佳博体育(中国大陆)科技公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